Logo圖片

戰後年代鉋刀產業發展 II

古有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,
今有鹿港人為生活遠走他鄉, 稱為鹿僑。 

鹿港曾經是台灣手工具的主要生產地。
戰後,鹿港鉋刀家族前往在灣各地設立工具店~
 
  •  

戰後年代鉋刀產業發展~

鉋刀產業從萌芽到日治時期結束,約歷經三十幾年。(註一)

這段時間養成的鉋刀師傅,以及生產的鉋刀工具,對於鹿港地區的需求逐漸呈現飽和。有些鉋刀師傅,欲尋求生機,紛往鹿港地區以外區域開拓市場。

已故阿斌師傅回憶,日治時期末,生活相當困苦,尤其大家族食指浩繁,大家想盡辦法爭一口飯。當年鹿港建成家族大哥許水坑和同門師兄弟許多(綽號,憨仔)在「日興」(註二)學習鉋刀製作「出司」後,兩人開始在小小的斗室製作鉋刀,鉋刀製作完成用扁擔挑出外賣。

由於日治時期五家工廠已經穩定坐龍頭地位,沒有初生之犢的立足之地。當時,有人建議許水坑和憨仔到台北後火車站的圓環附近試試,那邊每天早上聚集許多準備上工的人,或許有銷售商機。於是許水坑和憨仔取竹籃裝著合力製作的鉋刀,用扁擔挑著兩籃鉋刀,從鹿港走到彰化搭火車,趕在開始上工前的時間,到達台北圓環。

到達台北時,兩人就在圓環附近的騎樓,等待上工的木工師傅。第一次,到台北圓環兜售鉋刀,便獲得當地木工師傅的好評,兩擔鉋刀一下子就銷售一空。

專業生產的鉋刀,比起自己製作的鉋刀精密又好用,許水坑兩人第一次到台北初試啼聲,便獲得當地木工師傅的熱烈回應。之後約定時間,固定在圓環附近的騎樓販售。

好景不常,這樣的銷售方式,在戰爭爆發後就中止了。

戰爭結束後,許水坑和憨仔再次回到圓環兜售。戰後復建時期,鉋刀需求性更大,有些木工師傅,為了購買鉋刀,天未亮早早就在預定的地方等候。當地的木工師傅也經常為了搶購鉋刀,爭先恐後、大打出手。

從鹿港到台北路途遙遠,後來許水坑和憨仔便在圓環附近的重慶北路租下店面,正式在台北落腳,並且以當地建成區的「建成」作為店名,命名為「建成工具店」,時年民國34年(西元1945年)。

日治時期,台灣建築結構以木造房屋居多,戰爭結束(西元1945年)重建家園初期,木工是主要施作工法,相對鉋刀需求數量龐大。歷經戰爭,過去所累積的財物幾乎歸零。戰後時期,誰握有資源,就佔得先機。

日治時期鉋刀產業發展的五家鉋刀生產工廠,協德、清記、啟記、慶益、日興,在鉋刀歷史追朔過程,訪談的匠師當中沒有人知道「清記」在戰爭結束後的動態,而最早創立鉋刀工廠的「協德」因兩個兒子在戰爭期間雙亡,戰爭結束後回到鹿港,單純經營五金工具生意。

        當時,只要有木材、刀具原料,就能製作鉋刀供應戰後時期的復建工程需求。啟記、慶益、日興三家鉋刀工廠的創始人,自身擁有製作鉋刀的技術,戰爭剛結束那段時間,「啟記」、「慶益」首先復廠供應鉋刀工具,後來又增設打鐵火爐,打造刀具;「日興」工廠成立時機在日治時期末,加上戰爭動亂,本身的資本額就不豐,原本的三名創始人,也在這段時間各自發展。

「日興」原本創始人許方、許克、鄭平,由許克在鹿港延用「日興」工廠,供應鉋刀生產製作;許方則於西元1948年(民國37年)遷移到台南,以台南的「南」,許方的「方」,成立「南方」工具部;鄭平搬遷到台北萬華成立工具店,以家鄉名字「福興」作為店號。

木工施作,除了鉋刀,還需要鋸、鑿、刀、斧、鎚、墨斗、尺規、……..其他相關工具,有些地方仕紳或打鐵業者看見復建工程的商機,紛紛出資成立五金工具生產工廠。工廠生產線,除了供應鉋刀生產製作外,有些工廠也設置打鐵火爐,成立打鐵部門,生產刀、鋸、鑿、斧、鎚等相關鐵器工具。

戰後年代,鹿港地區工具製造工廠,如雨後春筍般一家一家成立,除了原本的「啟記」、「慶益」、「日興」外,「功元」、「工和」(註四)、「和源」(註五)等工廠漸展露頭角,掌控鉋刀市場。

戰後時期,需要鉋刀工具的木工師傅者眾,而鹿港地區鉋刀師傅需求也已飽和。「建成」工具在台北創業成功的例子,讓日治時期養成的鉋刀師傅紛紛到台灣各地尋求發展。台中藤源(啟記體系)、台南南方(日興體系),都是從鹿港轉往異鄉發展,在當地成功奠定基業的家族。(註六)

有些店家事業穩定後,會回到鹿港尋求技術良好的鉋刀師傅,到當地當駐店師傅(註七),少量生產鉋刀,並兼具維修整鉋刀的服務。一方面提供給自己同鄉後輩一個工作機會,另方面可以快速服務木工師傅,鞏固自己店家的顧客族群。

現今台灣各地許多工具店幾乎與鹿港有關連,有些是戰後時期遷出的鹿港人,有些是在外地事業有成,回鄉提攜自己宗親家族的後進晚輩,而後這些鉋刀後進又到其他地區開枝散葉。有些則是從外地到鹿港拜師學藝後,回到自己家鄉開業。

黃彥霖花了六年的時間,拜訪臺灣各地的工具店家,追朔這些工具店的創始歷程,以戰後年代到臺灣各地發展的工具店家,整理出相關脈絡。下列資料,有些店家尚在運作,有些則已結束營業多時。這些工具店家,在戰後年代以至現今年代,為台灣的經濟以及工業發展付出諸多。感謝鉋刀產業前輩們,曾經對台灣的貢獻。

下圖是依黃彥霖的論文,整理出的相關連結。

慶益體系,由於沒有實際拜訪到「慶益」後代,所以所獲資料並不齊全,無法做深入記錄。


啟記派系

 

台中藤源:

鹿港車圍人氏,第一代在日治時期就舉家遷移,在台中落腳,剛開始並不是從事鉋刀生產工作,在戰後年代才正式成立鉋刀工廠。

戰後年代的大量需求,讓藤源在台中穩定發展,當時除了第二代投入生產行列之外,還從鹿港聘請十幾名鉋刀師傅。

後來兄弟分家,台中本店由第二代老三繼續經營,大哥則到豐原開設藤源支店,以機械木工為主,目前兩家藤源皆已歇業。


藤源於西元1961年喬遷至現址,日本井本製作所贈送的慶賀匾額。

(藤源工具提供,黃彥霖拍攝)

 

南部日盛家族:

鹿港車圍人,日治時期末(西元1941 年)日盛家族二哥於嘉義創立日盛五金行,戰爭結束後,家族老四在嘉義另開設日盛工具店,老六在嘉義開設日發工具部,老五在屏東開設日盛五金行。

之後,老三的兒子(第二代)在高雄鹽埕區開設日盛五金行,另一名兒子也跟進,在高雄開設新日盛五金工具行。

 

 

 

日興派系

 

日治時期的「日興」,與戰後年代的「日興」變遷。

許氏宗親:

日興派系以許氏宗親為主脈絡,由三位創始人(許方、許克、鄭平,福興許厝埔人)開枝散葉,帶引宗親家族的直系、旁系兄弟進入鉋刀產業。

許方,西元1948年(民國37年)到台南,成立南方工具店。

鄭平,戰爭結束後,到台北萬華落腳,成立福興工具店,目前已結束營業。

許克,戰爭結束後,留在鹿港,重振「日興」,後來因鹿港鉋刀行業彼此競爭激烈,在1964-1965 年間結束鹿港日興工廠,前往基隆設立隆興工具店。

在日治時期進入鉋刀產業的其他宗親家族成員,戰爭結束後紛紛往台灣各地發展。穩定發展之後,回到鹿港提攜家族成員二代進入鉋刀領域,這些家族後進晚輩,又分往台灣不同地區發展,是目前台灣工具五金店面分佈最廣的一派系。

這次訪談紀錄的日興體系,獲得的資料由北而南依序為基隆隆興工具五金行、基隆長生工具五金店、台北福興工具店、台北建成工具、台北南方工具店 、新竹日光工具部、鹿港建成工具、鹿港勝裕工具、鹿港福興(現名「川井工作坊」)、彰化北斗三木工具行、雲林虎尾東興工具部、台南南方工具店、台南赤崁、台南建成工具店、台南啟記、台南佳里瑞成工具店、左營順發、高雄國豐、高雄憲德,東部有花蓮協源工具五金行、台東勝源工具行。

 

後記   目前所追朔的工具店的資料,只是其中一部分。有些小型工廠並未立案,只是小型工作室,以代工方式生產;有些只成立幾年就結束,畢竟會製作鉋刀和賣鉋刀是不同領域。

還有許多分佈在臺灣各地的工具店,因營業收入不足以維持營運,或第二代沒有承接運作,在近十幾年陸續結束營業。能口述日治時期到戰後年代這段時間的鉋刀匠師,現今年紀約在八十至一百歲,這樣的鉋刀匠師存在人數並不多。一位從日治時期就在「啟記」工作的老匠師,於2015年過世。而前年拜訪的「古師」及「阿斌」師傅,都在2016年春天往生。
雖然惋惜卻又慶幸,慶幸的是在老匠師凋零之際,還能追朔到部分台灣鉋刀發展史。鉋刀發展是木工發展的一小區塊,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木工發展史。百年前從木工領域分枝,歷經百年後,或許鉋刀技術會再回歸木工世界。

待續.......
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。

 

註一   依「古師」口述,鉋刀產業始於約日治時期初期。

依「啟記」第三代提供的資料推算,「啟記」於昭和14年(西元1939年)贈送金勝(今勝發貿易前身)匾額的時間判斷,「啟記」創始人陳杏仁生於明治36年(西元1903年),當時陳杏仁年值36歲,從事鉋刀工作已將近20年(那年代通常學藝年紀在15~18歲)。陳杏仁進入「協德」工作時(猜測約西元1920年左右),協德工場已是穩定營運的狀態。一項新興產業,從無到有到穩定發展,至少要10~20年的發展。以此猜測判斷鉋刀產業發展時間點,與「古師」敘述的時間點接近,大約是在日治時期的初期、初中期階段。

昭和十四年,啟記贈與金勝貿易(勝發貿易提供,黃彥霖拍攝)

 

註二   「日興」的創始人:許方、許克、鄭平都是堂、表兄弟,在「臺灣鉋刀發展史~日治時期鉋刀產業發展」已介紹。許水坑也是許氏宗親,屬旁系家族。受訪者只知道許多與許水坑是同門師兄弟,沒有受訪者知道許多是否與許氏宗親有親屬關係。

註三   建成家族大哥許水坑,也提攜其他四位弟弟進入鉋刀產業。老三、老四先在鹿港「日興」學習鉋刀製作,老二及老五後期也投入工廠生產行列。以鹿港工廠為生產廠,聘請鹿港當地的鉋刀師傅生產,供應台北建成的工具銷售。建成三哥、四哥初期也到台北,一方面精進技藝、一方面學習門市運作,並於民國48年(西元1959年)到台南開設工具店,店名一樣命名為「建成」。
老二、老五初期負責鹿港工廠鉋刀訂單,供應台北「建成」以及台南「建成」鉋刀工具。民國五十年也在工廠隔壁正式成立工具門市部,一樣以「建成」為店名,正式掛上「建成」招牌,台北、台南、鹿港,形成強力銷售網絡。

隨著木工機械興盛,鉋刀需求量逐漸減少。建成大哥許水坑,於民國64年,隨著移居美國的兒子舉家遷移美國,台北的店舖則轉讓給當時店內的駐店師傅(福興人),現今台北建成第一代。(所以台北建成和鹿港、台南建成現在已經沒有家族關連。)

建成工具於西元1958年(民國47年),獲日本井本製作所(打造鉋刀刀刃的工廠)邀請,到日本參觀製作刀刃行程時,井本製作所特別打造致贈的紀念鉋刀刃。

註四   「工和」在日治時期(西元1925年)成立的是打鐵鋪,戰後年代也生產鉋刀。現在「新工和雕刻刀」是「工和」嫡系後代。「功元」原本也是打鐵鋪,後來也加入鉋刀生產行列。

註五   「和源」的鉋刀生產線只是其一小部分的產線,打鐵類佔工廠生產線大宗,如鑿刀、剪刀、刀具、鐵鎚、鋸片…等等。後期泥作建築工法,用於抹平水泥牆面的「抹刀」,也有大量供應。現今「和源」工廠已經結束運作。

註六   從事鉋刀工作的鉋刀師傅,當年都是生活艱困的鄉下子弟,因為鉋刀技術的工資高於一般技術性工作,所以即使學習鉋刀製作比一般技術辛苦,大家都是咬緊牙根苦撐。

台中藤源和台南南方並不是一開始就在鉋刀領域賺到第一桶金,在困頓年代也曾嘗試不少工作。在戰後復建工程時期,因木作手工具的需求量大,而創立了事業高峰,奠定家族事業基礎。 

註七   到外地創業有成的鉋刀工具店,回到鹿港以高於鉋刀工廠的工資(並供應食宿),聘請製鉋技術優良的鉋刀師傅當駐店師傅,以便自己的客戶需要特殊的鉋刀工具時,能在短時間內交件,一方面提升自己店家的服務品質,另方面能穩定客源。能應聘到外地的鉋刀師傅,代表其製鉋技術技藝超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