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圖片

台灣社會經濟轉型

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

人無千日好,花無百日紅。
社會經濟轉型,科技工業崛起,傳統產業消落。
  •  

鉋刀產業衰退期~

「啟記」二代老闆娘回憶:民國五O年代,台灣社會經濟逐漸起步,人口逐漸增多,房屋建造工法逐步改變水泥磚造。「啟記」創始人陳杏仁(大箍啟)已嗅到鉋刀產業發展不若以往,所以工廠的重心就陸續轉往泥作方面的工具製作。「啟記」所生產的木馬牌 鏝刀由於鋼面平整,鋼板薄又輕,深受泥作師傅喜愛。那時候鏝刀的生產,逐漸取代鉋刀產量。

在日治時期即從事鉋刀工作的 古師,身在鉋刀世界將近半世紀,民國六十幾年就退休,不再從事鉋刀工作。一方面兒女已成家立業,但主要原因是~鉋刀的需求量已經逐漸減少。

建成家族大哥,也在民國64年(西元1975年)舉家遷移美國,和 古師的理由相似,兒子已經事業有成,加上鉋刀需求已不如當年,於是將店面讓渡給當時的駐店師傅(現今台北建成一代老闆)。

日治時期初,值歐洲二次工業革命時期,工業機械化的工業改革概念逐步蔓延。日人也在統治台灣期間,引進大型機械,工業機械化的種子已埋下,但是當時尚未普及。

日治時期引進的圓鋸機、刨木機、鑽孔機....等木工機械(註一),歷經數十年的教育,使用技術逐漸普及。民國46年(西元1957年),豐原勝豐木工機械生產台灣第一台手壓鉋機,台灣木工進入新里程碑。木工機械問世,機械取代手工製作的效率,木工製作節省人力及工時,鉋刀手工具的需求相對減少,同時鉋刀製作門檻也降低。

四、五O年代,台灣機械產業開始起步(註二)。六O年代之後,”路達”問世取代線鉋刀的功能。一台機器,只要搭配不同刀具,即可製作出各式線鉋的功能,連溝槽、角槽都可快速處理完成,機械縮短了木工工時。相較於過去,木工師傅上工必須帶一大包家私的情況下,「路達」取代了線鉋刀。

台灣自戰後復健工程、家具產業蓬勃期、機械產業起步期,對鉋刀工具大量需求,造就鉋刀產業興盛。在機械生產逐漸穩定之後,將台灣帶往工業化社會,提高台灣製造業競爭力,卻帶給鉋刀手工具生產業大力衝擊。

因為市場需求,興起一項新產業;也因市場需求減少,產業逐步衰退。機械取代部分木作工法,一般木工對於鉋刀的需求減少,戰後搶購盛況不再,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價格戰。由於木工機械普及,鉋刀製作門檻降低,雖然鉋刀市場逐漸減少,但是在民國六O年代的鉋刀工廠卻比戰後時期的鉋刀工廠多。

大仁工具於民國67年(戌午年/西元1978年)喬遷新廠,鉋刀業和打鐵業的慶賀匾額。
(鉋刀工廠:大仁、全勝、南華、協興、勝昌(現勝裕)、福興、建成、慶益、發義、萬益、永泰、協昌)

「上帝關了一扇門,會再開另扇窗。」

六O年代前後,台灣進入工業化社會型態,為培養木工工業基層人員,高級職業學校增設木工科系,過去師徒相傳的技術指導方式改變。鉋刀產業除了供應一般木工需求,增加了學術單位的的銷售管道,木工職業學校莘莘學子的入門工具成了鉋刀產業的新戰場。(註三)

初期木工職業學校所購買的工具,與傳統木工工藝使用的工具類型相差不遠,但隨著機械技術成熟,對於傳統鉋刀工具需求逐年減少。又國際木工技術交流,從日本、歐美引進新式木工機械,機械的快速與便利,提升木工製作速度,增加產量,提升台灣木工家具外銷競爭力,鉋刀使用率卻逐漸降低,鉋刀操作技術逐漸被忽略。

機械盛行、路達問世、砂紙磨光,取代鉋刀功能,傳統木作工法改變。新生代木工職人,會正確操作使用鉋刀的人越來越少,鉋刀銷售量逐年降低。

八O年代,台灣經濟猛飛,隨著世界潮流,台灣電子科技產業異軍突起,台灣傳統產業逐漸式微。原本為培育產業人才基石的高級職業學校,在產業型態改變,學校設置的科系也逐年變化,原本熱門的木工科系,到八O年代末期,有些職業學校廢除木工科系,有些轉為室內設計科。(註四)

民國89年(西元2000元)前,台灣產業紛紛西進中國。 民國89年後(西元2000年),大陸政策開放,上游工廠前往中國設廠,下游工廠紛紛跟進,台灣幾乎鬧空城。人口西移,房子長期無人居住,沒有裝潢建設需求,裝潢業一片哀號。(註五)

台灣產業西移,有鉋刀業者,前進中國大量生產鉋刀,低價傾銷回台灣,原本已經萎縮的鉋刀市場,更是雪上加霜。原本欲振乏力的鉋刀產業,面臨低價鉋刀干擾鉋刀市場售價,鉋刀產業就此一厥不振。

鉋刀產業因市場需求降低,而逐漸衰退。有些鉋刀工廠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,要求鉋刀師傅降低工資,有些從事一輩子的鉋刀工作的老匠師,覺得自己的技術受到羞辱,因此萌生退休念頭,回家含飴弄孫。又中生代鉋刀師傅,正值養兒育女的階段,在收入與支出失衡的情況下,也紛紛轉業,尋求穩定收入的工作。

鉋刀銷售量逐年降低,鉋刀產業自民國84年到民國99年,中間長達15年時間沒有調整鉋刀售價。鉋刀售價沒有調漲,刀刃售價就不會調漲,相對鉋刀師傅與打鐵師傅的工資也不會調整(註六)。終端售價沒有調整,但是原物料上游供應成本依然逐年提升。打鐵業以及鉋刀業不敵成本提升,售價無法提高,只好減工、減料,以維持基本運作。

八O年代至九O年代,許多鉋刀工廠在後繼無人又生意不佳的情況下,逐漸結束工廠營業。鉋刀業、打鐵業一家一家結束營業,到了民國100年(西元2011年),供應貼鋼鉋刀刃的打鐵工廠只剩一家,鹿港鉋刀工廠僅剩下大仁、福興、勝裕、萬益、協興等五家工廠。

從日治時期的「協德」、「清記」、「啟記」、「慶益」、「日興」五家鉋刀工廠,帶動鉋刀產業興起;戰後年代,復建工程帶動鉋刀產業極盛時期;機械逐漸普及後,鉋刀需求降低,引發鉋刀產業衰退。鉋刀產業歷經百年的起伏,到了民國100年(西元2011年),鹿港鉋刀工廠僅剩下「大仁」、「福興」、「勝裕」、「萬益」、「協興」等五家工廠。(註七)

民國93年(西元2004年),已自台北科技大學退休的林東陽教授,在林口老家成立「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」,以推動休閒木工為名,提升木工美學為實,開創木工新時代。

第二年(西元2005年),台南永興家具成立台南家具博物館,並在館內附設「魯班學苑」(現名「魯班學堂」),傳承家具木工實作技術。

一北一南的木作龍頭,讓木工美學與實作性,漸漸受到重視。連帶的傳統大木作、車床木工、雕刻木作、小物木作……等不同領域木工,帶動台灣木工全民運動風,許多木工新秀,也在全台各地成立不同類型的木作工坊。

許多傳統木作匠師及手工木作工法受到重視,逐漸萎縮的傳統木作手工具-鉋也受到矚目,引發鉋刀市場回春現象。

然而,鉋刀產業歷經數十年的技術斷層,有些製作技術已流失,鉋刀製工技術精良的老師傅逐漸凋零。與鉋刀產業唇齒相依的刀刃製造工廠,在鉋刀業逐漸萎縮的情況下,鉋刀刃供應廠也一一關廠。在森林禁伐政策下,適合製作鉋刀座台的台灣赤皮,缺乏木料來源,台灣鉋刀現在面臨缺工、缺刀、缺木料的窘境。

台灣鉋刀木工史,持續進行中~~

註一   節錄黃彥霖「臺灣.鹿港傳統鉋刀產業發展之研究」論文「在臺灣日日新報昭和 14 年 5 月 12 日的日立 製作所廣告中【圖 2-2-12】,可以佐證日治時期就已經有手持式木工機械設備,廣 告上面的內容不只有手持式電鑽,還有馬達與吊車相關的電動式機械;另外在臺 灣日日新報昭和 14 年 4 月 25 日的山岡發動機廣告中【圖 2-2-13】更可以證明電動機械設備此時已普遍存在。

節錄自黃彥霖「臺灣.鹿港傳統鉋刀產業發展之研究」論文圖片

註二   五O年代前後,機械工業剛起步,製作機械的零組件,在正式生產之前,先製作模型,在模型正式成型之前,先用木模製作,方便修改,確認後再製模。製作木模用的木型鉋(木模鉋),當時生產量很大。

木型鉋

 

註三   大甲高中於民國63年(西元1974年)設立家具木工科;東勢高工民國65年(西元1976年)設立家具木工班;員林崇實高工家具木工班成立於民國69年(西元1980年)。

註四   台東公東高工於民國49年(西元1960元)成立家具木工科,是早期培育木工人才的搖籃,目前在木工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的黃俊傑老師、徐鎮聲老師、賈大慶老師,當年都是公東高工的木工佼佼者。當時,提到木工學校,首先想到的就是公東高工,然而公東高工在民國89年(西元2000元)也不敵產業型態改變的衝擊,以致招生不足而廢除家具木工科。民國101年(西元2012元),公東高工積極向教育部爭取,家具木工科才再回復招生。

員林崇實高工的裝潢科系,於民國86年(西元1997元)改為室內設計科。室內設計科系著重於繪圖設計,木作實際操作比例減少,相對木工工具需求減少。

民國88年(西元1999年),大甲高中家具木工科改為室內設計科。

註五   當時,曾跟隨父親鹿港司瑞華師傅到台灣各地五金工具招攬鉋刀業務,從北到南,每間店家唉聲四起,主要客源—裝潢師傅,因為工作量減少,工具消耗減少,購買工具相對減量。

註六   在「臺灣鉋刀發展史~日治時期鉋刀產業發展」提到,日治時期末,日人為集中管理鉋刀產業及打鐵業,強制統一鉋刀業與打鐵業的售價及工資。此一制度,沿用至今。

目前鹿港鉋刀產業還是有牌價制度,至於要不要遵守牌價制度規則,則是各家鉋刀廠自行規範。但是,鉋刀售價沒有調升,連帶影響打鐵業(刀刃)銷售單價及鉋刀師傅、打鐵師傅的工資。


資料來源:黃彥霖「臺灣.鹿港傳統鉋刀產業發展之研究」論文

註七   「萬益」於民國103年結束營業,「大仁工具」也在鹿港司瑞華師傅(民國103年)往生後,結束運作。僅剩專業打造貼鋼鉋刀刃的打鐵工廠,也於104年正式退役。不久,打造鉋刃的郭憲德師傅也因病去世。


台灣鉋 現在進行式